美國東亞政策轉變的可能性  

許介鱗

2004/7/16

前言

美國的東亞政策是否轉變而偏向中國大陸,必須從客觀的條件來論斷。就從中國在世界的經濟力量,以及中國在東亞的安全體系的角色,這二個條件來推論。

中國的改革典範,在1970、1980年代是以日本的經濟發展為榜樣。但是1990年代以後,則以美國模型為主進行改革。從此中國的學子持續往美國學習,在全球化潮流之下,中國經濟的發展,舉凡制度、技術、金融各方面,都加深與美國的關係,以美國為楷模。現在美國是最大的中國投資國,美國企業追求中國市場,歐盟各國、日本等國也都如此。在中國的金融投資,也是美國佔優先。美中關係,因經濟關係的加深,今後將更行強化。

中國開始有自己的全球化戰略,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再發展為「世界市場」,2000年之後,中國市場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外資與外商,形成投資過熱而有宏觀調控「降溫」的措施。2002年中國的GDP突破10兆人民幣大關,03年超過11兆人民幣,03年中國的國民所得個人平均超過1000美元,貿易額躍居世界第三位。過去的東亞經濟是由「日本領導」,現在則轉為由「中國領導」。

現在中國的經濟成長,帶動著東亞的經濟發展。從前的「中國威脅論」逐漸衰退,轉變為「中國機會論」。所以統一企業的老闆高清愿說:「現在還有商機,再晚一點在中國大陸就沒有機會了」。

世界的觀察家預料,中國將更遂行經濟發展,而日本的經濟力只有減退一途。現在日本的景氣恢復,例如鋼鐵業、建築業、機械業、家電業的恢復景氣,完全是托中國大陸市場需要之福。

美國的東亞政策如果有所轉變,不只因中國在經濟領域增長實力,主要在於東亞的安全保障,也是中國有舉足輕重的勢力。以安全保障體系來說,中國在東亞成為多國間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主角。

在東南亞的安全體系:有「東協區域論壇」,這是亞太區域內唯一正式定期交換有關安全保障資訊與意見的機構。另外還形成「東協經濟共同體構想」和「東協安全保障共同體構想」,要推進政治合作而進行經濟統合,在此中國無疑的將扮演重要角色。2002年11月在柬埔寨的金邊召開「中國與東協首腦會議」,簽訂「南海行動宣言」,對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南海領有權之爭,締約國要放棄行使武力,維持現狀,而成立紳士協定。

在西北亞的安全體系:有所謂「上海合作組織」,1996年有中國、俄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5國參加,稱為「上海5國」。2001年6月加入烏茲別克,名稱改為上海合作組織。2003年5月的首腦會議,共同宣言加強合作以聯合國中心處理伊拉克問題。

東北亞的安全體系:有「六方會議」,2003年8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04年2月召開第二次會議。除了美國之外,中國因為是北韓唯一的軍事盟友和主要的經濟資助者,對北韓有強大的影響力,其他的俄國、日本、南北韓可以說是會議的附屬物。現在針對北韓的核武問題開會,將來東北亞的安全保障問題,也可能在此會商。

南亞的安全保障:2003年6月中印兩國簽訂「中印關係原則全面合作宣言」,中印兩國的人口約23億人,佔世界的3分之1以上。除了加強兩國的經濟關係之外,現在中印兩國也進行共同軍事訓練。

2003年6月,胡錦濤代表中國參加八國高峰會。歐盟不顧美國反對,決定近期內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這些將促使美國對中國政策的重新評估調整。

美國從韓戰至今的東亞安全保障策略,是以「美日安保體制」為基礎。 東亞區域在1960年代以後,以日本為領頭的「雁飛型」經濟開發,也是美國設計的,日本只是搭美國設計的便車。

美國遭受911恐怖攻擊之後,2001年10月日本通過「反恐對策特別措置法」,對美軍的反恐掃蕩作戰給予後方支援,日本自衛隊可以更廣範而多樣的活動。2003年5月通過「有事關連3法」,為防事態發生,加強日本政府的權限,讓自衛隊的出動更容易。

現在日本面臨中國的抬頭,並痛感在對外政策上可使用的經濟資源減少,同時又想緩和對美國單極集中而依賴的現狀,逐漸傾向亞洲區域主義。但是日本要在東亞扮演安全保障的角色,因有俄國和中國的二大強國存在,到處都會碰壁。況且,依美日防衛協力指針,如果美國不採軍事行動,日本則毫無作為,只有美國展開軍事行動時,日本才可能進行美軍的後方支援活動。

美國今後的課題,就是因應世局的變化改變戰略:如何將中國編入亞太地區安全體系之內,又不損害現行美日同盟的二國關係的好處。現在美國考慮,如何超越二國間的安全同盟關係,將中國列入區域安全體系之中的一份子,這也是今後戰略轉變的考驗。

美國要將亞太地區的大國如中國,以一連串的區域機關或世界機關包圍住,是有其用意的。在人權、施政上,要讓中國政府有說明的責任,在財產權、企業法等廣大領域,給予政府施政明白的基準。如果確立區域基準或國際基準,也容易形成區域合作的體制。

其實,美國如何對付中國尚未定案,用另一種說法,就是曖昧模糊戰略。中國會變成美國安全上的威脅嗎?美國是否保持與中國的勢力均衡,同時又圍堵中國呢?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的中國,與世界上擁有最強大勢力的美國之間,有產生戰略上對立的必然性嗎?

對美國而言,中國既是競爭對手,也是戰略伙伴。目前美國要對中國採取極端的策略,亦即戰略上撤退或勢力均衡的圍堵,都是兩難的事。

 當然中國方面也不會馬上與美國締結同盟關係,只在維持亞洲的多國間安全保障體系。但中國和美國的國防當局,為核武不擴散體制或區域安全論壇的參與而進行合作,構築比同盟關係緩和些的制度上的關係,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 其主要目的在於減少突發事態,而限制各國行動的自主性,至少設法影響其將來採取行動的機會。

美國的軸心(hub and spoke)戰略,在不久的將來有沒有變動的可能性。美國的所謂「軸心戰略」的特徵,就是在緩和美國一國當世界憲兵的單極集中,因為這樣下去美國不勝負荷,如果改為比較緩和的單極集中,形成開放的區域主義(regionalism),在各區域就有一軸心構成輻射,來維持此區域的安定秩序。

以亞太地區來說:目前的戰略是以美日同盟的日本為軸心,幫助美國處理北韓、台灣海峽區域紛爭的火種。但從美國長期的戰略來看,此日本的軸心不管用,因為對北韓、對台灣海峽都沒什麼作用,勢不得已或由中國取而代之,成為亞太地區的另一個軸心。這是中國在經濟、軍事、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展現實力急速抬頭,讓美國不得不改變東亞戰略,最後可能打出以中國為軸心的戰略。

美國的東亞戰略轉變的時機,在於年底美國大選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期,從日本為軸心逐漸轉移為中國為軸心。如果民主黨的凱瑞當選總統,為了與共和黨別苗頭,可能轉變得較快。即使共和黨的小布希連任,也勢必在第二任期間內轉變東亞政策。雖然共和黨在傳統上比較保守,從來一直支持「中華民國」,但若為情勢所迫,也不得不改變政策。

美國的東亞政策轉變時,陳水扁的民進黨政權將失去依靠。台灣在亞洲沒有一個邦交國,也沒有一個同盟國,在亞洲的國際安全保障體系,也完全被排除在外,只靠一紙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維繫安保。但這是美國的國內法,歸功於蔣經國總統時代努力促成的。美國對其國內法,可以隨著政策轉變而隨意改變。當美國改變政策,拋棄台灣而擁抱中國大陸時,民進黨政府有什麼對策呢?

(本文同時刊載在2004年7月16日的『聯合報』A15版,標題為「美國的東亞政策 日本軸心轉向中國軸心?」)

編按:自從本文在本網站及『聯合報』刊出後,『聯合報』連續數日還有類似的相關報導及投書,可為本文做一佐證,亦可見此一問題趨勢的重要性。

一、7月17日:《世界權力 由西轉到東》──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主編賀奇四月在華盛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尼茲先進國際研究學院發表演說,謂亞洲經濟力量轉為政治、軍事力量,中國大陸、印度變成新興巨人,會不會起戰爭,是否穩定成長是關鍵。

 二、7月18日:《台海政策 美應轉向「戰略清晰」》──在美國頗具聲望的自由派私人智庫「卡扥研究所」國防及外交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卡本特,16日建議美國將台海政策從戰略模糊改為戰略清晰,不為中國問題而戰,台灣選擇統獨或維持現狀,後果自負。

三、7月20日:《美中台關係 說擁抱或拋棄 太簡化》──哈佛法學院博士候選人鍾騏投書,針對許所長的文章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認為國際上仍有長期同盟的關係存在,如北約和美日安保條約,暗喻美國會繼續重視「台灣關係法」。不過此說立刻被翌日,即下面所說的這則消息反證。

四、7月21日:《美國民主黨黨綱 不再承諾台灣關係法》──美國民主黨將在25日黨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中,表明會加強與中共交往,信守「一個中國」政策,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符合台灣人民期望與最佳利益的兩岸問題」。這份新黨綱並未如四年前一樣提到將信守台灣關係法。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