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發展中日本減速 

許介鱗

2004/8/12

一、東亞區域合作不成日本有過

二、當今東亞政經合作的趨勢

三、日本不得不傾向亞洲區域主義

四、南北韓一直對日存疑

五、中國在世界恢復自信

六、美國對東亞的介入將趨緩

  

一、東亞區域合作不成日本有過

當下世界情勢的發展是,美國提倡全球化經濟而稱霸世界,但是2004年5月歐盟(EU)再加入10國,向東歐擴大為25國,總人口數達4億5千萬人,GDP達 9.2兆美元,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圈,並構築歐洲經濟社會模型,制定EU憲法,向美國的領導地位挑戰。

美國不甘示弱,以「美洲自由貿易協定」(FTAA)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目前NAFTA總人口為3億6千萬人,GDP 6.5兆;2005年擴大為FTAA之後,將包括全美洲34國,總人口8億人,GDP 13兆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圈。

然而,東亞尚未形成區域合作的組織,這是因為日本參與區域合作的熱忱不夠,只顧慮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不肯與亞洲的鄰邦共享利益。

中、日、韓的東北亞三國之間,如果締結自由貿易區的收益會很大。當日本的駐韓大使小倉和夫提議締結日韓自由貿易協定時,韓方反而建議締結韓中日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因為韓國認為中國的經濟急速發展,特別是1997年亞洲經融危機以後,韓國的經濟恢復相當依靠擴大跟中國的貿易和直接投資的關係,現在韓國的第一貿易對手是中國,第二是日本,第三才是美國。中國也呼應韓國,朱鎔基首相在2002年底提出締結中韓日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必要性。

但是日本一直對中、韓、日三國的合作採取消極態度,除了顧忌鄰國的農產品銷日之外,又恐怕與中國有主導權之爭,現在日本只跟非農業國的新加坡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小日本雖然錢多多,卻無法成為東亞區域內的主導國,日本怎麼樣也難單獨與歐美抗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也提倡過「大東亞共榮圈」,但這其實是欲以日本為霸主的東亞經濟自給區塊(block),來對抗歐美的經濟封鎖,所以日本戰敗以後就絕口不提了。戰後的東亞經濟關係,在美國的扶植之下,都是各國與美國的二國間貿易關係,認為這比東亞區域內的相互貿易重要。況且,日本的全力都集中在建構對美的經濟關係。可是美國的態度又是個問題,美國在東亞雖經歷了韓戰、越戰,但外交關係的展開一直「重歐輕亞」。日本當然追而隨之「重歐輕亞」。

 現在情勢大為轉變,世界經濟不論質量,重心逐漸轉移到亞洲。在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增加,東南亞地區從2003年開始,也正式往「區域內自由貿易地區」作業,經濟上產生比以前更獨特而統合的認同。儘管世界經濟的重心轉移到東亞來,但是不容易存在政治合作的「政治共同體」,這是因為美國干預。美國不是亞洲國家,卻以亞太地區一份子介入,不希望東亞成立「政治共同體」。因為美國不希望,日本也就採取消極態度,東亞就難成立區域性的政治合作組織。

最近ASEAN10國加上中、日、韓3國的架構形成,正在加強東亞各國間的貿易、金融、政治的合作體制。目前,中國的經濟成長帶動著亞洲的經濟發展,中國與東亞各國的貿易也越來越密切,中日是否能夠合作開鑿泰國南部克拉地峽運河正受矚目,東亞區域合作的契機正在形成。

二、當今東亞政經合作的趨勢

東亞在1986-1997年的10年間經濟有驚異的成長。從1980年代後半急速成長的東亞域內貿易,一直支撐到1997年,在這十多年期間,此區域的經濟急速成長。例如印尼和中國都是以勞力密集型製品為比較優越的貿易武器,轉向國際出口成長的十年。但是印尼的政治不穩定,而中國政治安定為最大差異。其他,越南和菲律賓也是加入東亞經濟成長的經驗而歷經了10年。

先進工業國在此十年則景氣衰退,東亞的經濟發展一直維持急速成長。在1990年代初,先進國遭受景氣衰退的壓力,但因中國的景氣旺盛以及日圓的強勢,歐美強行結構改革,抵銷了景氣衰退的壓力。

東亞的的經濟發展,是因為國內有高儲蓄率、高投資率、有競爭力的固定外匯比率、國際志向的工業化等綜合性策略。東亞的新興市場,收益性時常提高,得外資注目,急增資本的流入。東亞在過去30餘年,經過醒目的經濟成長,現在變成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經濟圈。

但是東亞在1997年遭遇經濟危機,其實日本發生經濟危機比東亞各國更早,1989年泡沫經濟崩潰時就開始。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只有中國與台灣避免了景氣後退,菲律賓與越南的經濟還算可以。其他如馬來西亞、泰國、韓國、日本的經濟,都是數十年來最壞,印尼則是近代以來陷入最惡劣的跌幅。中國的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其持續高度成長,讓東亞全體經濟未跌成負成長。台灣以外的亞洲四小龍經濟倒退、ASEAN新興工業國的五小虎,都變成小型化的五小貓了。

東亞各國其後面臨經濟復甦的課題。就東亞區域的經濟特徵與方向來說,日幣的強勢安定了東亞區域實質的經濟生產,但是日本經濟本身退縮,日圓也是弱體化了。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一直維持GDP7-8%的成長率,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不變。中國經濟加速與國際經濟接軌,其經濟成長帶動東亞各國的成長。在1990年代前半,工業先進國OECD的經濟衰退。從世界經濟整體來論,中國經濟的成長抵銷了OECD的負面效果。中國的持續成長,是因為國內生產、強勢的貨幣、開放的市場,三個因素支撐中國的國際貿易。

東亞區域內的各國聯手合作,一方面緩和財政、金融政策,另一方面強化金融、銀行體系。例如韓國、泰國、印尼都是以強化金融為最重要課題。從此維持亞太與全世界之間開放的貿易體系。自由貿易化,對東亞全域的貿易和生產的增大,扮演重要的角色。

當今東亞地區的特徵:中國以經濟大國的姿態抬頭,日本的景氣低迷與政治陷入僵局,朝鮮半島情勢持續緊張,東亞各國的國內改革和想法轉變,美國的領導前途不透明,以致美國對此區域安定的參與將如何,不得而知。

加上,中國發展的狀況不明確,今後中國與美國將如何交往?也是一個矚目的焦點。實際上,中國是無法評估而隱藏潛力的急速成長中的大國。但是中國的個性和能力不明確,中國正推動政治經濟的現代化,但是其方法也不很透明,留下很多預測的空間。

東亞區域的政治、經濟、安全的種種勢力,今後如何消長?冷戰後的世界是往和平、統合的方向前進?還是因經濟紛爭、文明衝突、安全防衛的對立,而愈增加分裂的樣象?

三、日本不得不傾向亞洲區域主義

日本戰敗當初,美國對日本的未來角色的構想是變成「遠東的瑞士」,不再有軍國主義式的侵略。但是冷戰之後改為第二個構想,即給日本參入美國市場,也參入亞洲市場的機會,成為東亞反共的堡壘。就是亞洲地區的開發,稱為「雁飛行」由日本領頭發展,也是美國設計給這個區域反共秩序與安定。日本參入亞洲市場,最先以戰爭賠償,其次以政府開發援助 (ODA), 與亞洲市場接軌連動發展。

日本將國內制定環境保護法而不可存在的高污染產業移到東亞其他地方,而宣稱援助東亞的「現代化」經濟成長。東亞各國的領導者,為了從日本獲得多一點的援助,紛紛派留學生到日本學習,像新加坡的李光耀、馬來西亞的馬哈地等首領,當時都以日本為模範,謀求自國的經濟發展。日本對東亞的經濟影響力,在1980年代達到頂峰。

1989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由包圍東亞的日本與澳大利亞二國主導創設,當初的目的在於「開放的區域主義」,也就是建構自由貿易區域。但是其後APEC停滯不前,實歸因於日本態度的轉變。因為自1993年的西雅圖高峰會之後,日本對以APEC機構來強力推進「開放的區域主義」表示消極,日本只要將APEC當作區域貿易與自由化的協議機構,而不肯積極推進APEC成為自由貿易區域和關稅同盟的論壇,因此APEC的制度化,也就遲遲不能進行。

1990年12月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提倡「東亞經濟圈構想」(EAEC),日本顧慮美國反對的意思而不敢支持。日本小心眼的心態,例如日本研究開發的成果不肯在東亞普及,總是留一手獨佔,對技術轉移設限,對東亞高科技產業的導入設限,日本企業與當地法人的合辦事業,不肯任用當地人為經理,主力製品不許在當地生產等等,自私自利的醜態暴露於東亞各國。

日本一直以日美關係為鏡子活動,因此在亞洲區域的存在感薄弱。以前日本在這地區是最大的經濟國,但是自從經濟停滯十多年以來,拿不出一貫有效的政策應對,而缺乏首尾一貫的經濟戰略。例如,日本的銀行重建模型不能成為東亞各國的模範。不論是金融市場的重建,資本市場的管理,通商政策的釐定,日本都是搖擺不定,而失去東亞各國的信賴。日本在東亞漸漸失去牽引力,但是相對的,現在東亞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成長成果,日本即不得不回頭傾向亞洲區域主義了。

 日本在外交政策方面,其亞洲政策可以說是對美政策下的附屬物。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後,一切政治改革、社會改革、外交政策等,皆按照美國的指示進行,因此日本的外交壓倒性而持續性地受美國的影響,其最根本的基礎就是美日安保條約。日本的對外政策,一直實踐「對美追隨型」外交,因為日本的外務省以及領導階層,都認為實行「對美追隨型」外交,就是日本在國際上應扮演的角色,至於對東亞鄰邦,根本不去反省以前的戰爭犯罪等行為,以為日本政府的開發援助(ODA)就可以打出一片東亞政策。

過去日本對東亞的政策限定於經濟問題,政治外交一切追隨美國,理由就是因為在東亞歷史問題不想檢討,而此區域的安全問題又不易處理。日本要回歸亞洲區域主義而打「亞洲牌」,實際上困難重重。

以歷史認識的問題來說,日本對二次大戰的軍國主義沒有悔意,日相小泉還是參拜靖國神社,甚至連南京大屠殺都不肯承認。日本要將經濟力轉化為軍事力,不能排除東亞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疑慮。日本派自衛隊到海外,德國沒什麼問題,因為德國為其法西斯的罪孽認罪,而在日、德、意三軸心國之中,現在仍舊被控訴戰爭犯罪補償的只有日本一國。東亞存疑日本的野心,在於從「軍事大國」攀登「政治大國」,想要擴大在世界政壇上的發言權,主導亞太地區秩序,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東亞都有抵制的聲音。何況在東亞還有俄國和中國二大強國存在,日本在東亞的地位相對的變成很小。

因此,日本的東亞政策,除了觀看美國的臉色之外,不得不以俄國、中國為念頭。就是日本的中亞政策,在地緣政治上也必須以俄國(經巴基斯坦)和中國(經印度)為考慮。在地緣經濟上,一直以如何參與爭奪加勒比海周邊生產的石油為念頭。

其實,日本一直想在東亞扮演安全的重要角色。1983 中曾根康弘當政後,在訪問美國之前,先行訪問韓國,成為日本與鄰近各國協議之始。但南北韓情勢不穩,日本又是當美國的附庸壓制北韓,日本倡議的安保對話只是零星的,沒有什麼成果。

1993年7月創設的ASEAN地域論壇,也是日本在暗中主導的,這是以ASEAN擴大外相會議為基礎,為成立多國間的安全協商機制鋪路,但日本又顧慮美國起來反對,故意模糊日本主導的印象。

日本也開始意識到中國是東亞的大國,從1994年起與中國協商安保問題,成為每年召開一次例行會議之始。中國在天安門事件後,為擺脫在世界上的孤立狀態,也極力拉攏日本,對美國的單極霸權外交尋求牽制的方法。橋本龍太郎上任之後,在訪問美國之前,也先行歷訪東協各國,提議定期召開二國間的安保協商會議,獲得各國的諒解。到了1996年時,日本與亞洲的鄰近各國,幾乎都有協商的機制。

日本的東亞政策面臨改變,是在1995-96年台海危機以後。經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在1998年秋,美、俄、中、日、韓五國外相會談時,日本外交更轉為積極。此時小淵政權展開新外交政策,歷訪中、俄、韓、東南亞各國。因為在1985年廣場協定後,強勢的日幣使日本成為亞洲金融市場的領導。但是1990年代中葉以後,東亞情勢大為轉變,美國推行新「東亞戰略」,俄國停止以前的偏西方,從「大西岸主義」變成「雙頭鷹政策」。日本因泡沫經濟的崩潰,喪失了從前的自信。中國自1992年經濟發展加速,越來越有自信,集世界注意的耳目。

因此,日本不得不改變在1980年代懷抱的「政治大國」、「外交大國」的夢想,配合美國安全體系的構築,加強對周邊國家的防備,強化日美同盟體制。在美國支持下欲確立其有利的「地緣政治」上的戰略地位。

1995-96年台海危機,1998年北韓發射飛彈,確認美日同盟重要性。於是 1996年在有關安全保障的日美共同宣言,加強安保的合作體制,而有1998年新日美防衛協力指針。1999年5月「新指針關連法案」國會通過。但日本在1999年周邊事態法,對象區域受限定。2001年10月的「反恐對策特別措置法」:對美軍的反恐掃射作戰的後方支援、自衛隊可以更廣泛多樣的活動。

2002年憲法第九條的解釋比從前更寬鬆:為自衛或反恐的「大義」而行使武力,國民輿論轉為可以容忍。其實日本的自衛隊是美軍的附屬物:為美國派自衛隊艦艇到印度洋;為英國阿富汗作戰展開英美戰鬥機的燃料補給;派遣AWACS搭載的艦艇搭載早期警戒管制系統的日本護衛艦;在印度洋探知敵人飛彈攻擊,並導航美英的軍用機。

日本除了照前打「經濟牌」之外,在美國的庇護下,現在也打「防衛牌」。自衛隊員以大使館武官派送到東南亞;海上自衛隊的練習艦到東南亞港口、與當地海軍進行小規模演習。並且,派遣自衛隊員約1100人到伊拉克去,即使在國內有半數的日本國民反對,而伊拉克戰爭之後,中東的情勢一直不穩,日本打出的「防衛牌」,可以說師出無名,恐怕也沒有什麼好結果。

四、南北韓一直對日存疑

韓國對日本存在著歷史怨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日本在東亞推行「日本化」政策挫折,戰後李承晚總統對日本殖民地時代的「惡政」要求謝罪,最先發起反日運動。因為朝鮮在日本殖民地統治之下,禁止朝鮮語、創氏改名、將日本神道強迫為國家宗教等政策,幾乎是「文化上的大屠殺」,將朝鮮人降級為第二等日本國民。事實上『日本書紀』對朝鮮的記述,也被利用為正當化日本的殖民地統治。

1950年發生韓戰,韓國最大的威脅才轉變為北方的共產主義。但是前日本首相吉田茂,在1961年的 回憶錄說,日本侵略鄰國是有其必要的。在1960年代的越戰時期,美國為強化東亞的反共體制,要求日韓二國合作,於是1965年日韓建交,締結日韓條約。當時韓國的朴正熙總統,是日本滿洲國士官學校出身的,受日本軍事教育,很願意跟日本協力合作。當時交涉建交的日方代表久保田貫一郎說,如果日本沒有合併朝鮮,19世紀末的朝鮮會被其他外國勢力侵略,那麼朝鮮人就面臨更悲慘的結果,好在日本對朝鮮人採取有益的殖民政策。外相椎名悅三郎也說,大日本帝國擔任光榮的角色,推進了東亞的繁榮與發展。可見戰後日本的統治者,仍然對歷史上的侵略沒有反省。

1960年代、1970年代也是韓國的經濟成長期。1976年韓日經濟競爭,日本採新重商主義政策,韓國對日貿易赤字逐漸增大,形成慢性的結構性的貿易赤字。貿易赤字的最大原因,是韓國過度依賴日本製的機械、零件、組合零件等等,日本吝於提供有如心臟部位的技術。韓國對於在東亞形成「日圓圈」,由日本加強主導角色,存有根深的警戒心,除了從前「大東亞共榮圈」的亡靈作祟外,對日本的領導力的偏向存疑。

韓國從1994年以後,由於美國的關與,經由資訊與情報的交流,推行韓日二國間的安保合作。但是韓國在另一方面,為加強獨島(日方稱竹島)領有權的主張,在海峽附近活潑的從事軍事活動,在民間則有慰安婦問題、教科書問題的抗議行動。韓國對日態度的戲劇性變化,是1998年10月金大中總統訪問日本與小淵首相同意「日韓伙伴關係」開始。

現在韓國面臨美軍撤退,日本重整軍備,此影響日韓的安保關係即準同盟關係。2004年5月美國將駐在接近南北韓軍事界線附近的美軍第二步兵師團的3600人從韓國調到伊拉克,並通知韓國將於2005年前削減駐韓美軍約三分之一的12500人。實際上美軍撤退,日本重整軍備的話,日韓的安保關係會面臨深刻的斷絕,甚至可能引起日韓準同盟關係的終了。

韓國對小泉政權的國家主義論調,一點都沒有什麼好感。對日本在東亞區域積極地推動安保政策,韓國人抱很深的警戒心。警戒日本在戰前的軍事上、經濟上對朝鮮半島的支配。

韓國反對美國的東北亞戰略飛彈防衛構想,亦即對北韓彈導飛彈的威脅,美國在空中迎擊的防禦系統,不肯承諾興建。因為韓國對中國、俄國、北韓有疑慮,同樣地對日本與美國共同領導東北亞的安保角色也並不信任。北韓發射長距離彈導飛彈,日本右翼積極提倡東北亞戰域飛彈防衛構想,韓國存在不信任感。但是韓國對日美加強安保關係,實有不得不支持的苦衷。1997年9月 新日美防衛協力指針,韓國冷靜的對應、默認,但這是消極的,並非積極的支持。韓國對於日本在東亞區域進行積極的安保政策,一直懷抱著警戒感。韓國政府現在開始強烈地意識到,中國在東北亞的經濟與安保防衛都佔很重要的地位。2003年韓國最大的輸出國從美國轉移到中國。

就北韓來說,更是一直對抗日本的殖民地統治,認為日本的東亞政策,就是對亞洲「侵略與掠奪」、「壓迫與剝削」的代名詞。親美的日本政府當然是敵對的對象,日本在美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庇護下,一直威脅、壓迫北韓。

北韓的核武戰略,難道是利用核武勒索美國,而得到巨大的利益嗎?1994年10月21日美國、北韓簽訂「日內瓦架構協議」,這是柯林頓的民主黨政府締結的,要求北韓關閉既有發電能力的石墨式核子反應爐,凍結核武計畫。美國答應向北韓提供每年50萬噸重油作為替代能源的補償,並且在2003年以前提供兩座輕水核子反應爐,這由各國籌措經費。

美國民主黨柯林頓政府締結的此協議,換了共和黨小布希政權以後,就不肯履行。2002年10月,美國特使訪問平壤,說掌握了北韓秘密發展「濃縮鈾」核武的證據,而完全停止重油的供應。因此,北韓才指責這是美國先行毀約的。

美國為了凸顯北韓的核武危機,在東北亞發揮其軍事優勢,目的就是要單獨主導朝鮮半島。因此北韓恢復寧邊石墨式核子反應爐的運轉,驅逐IAEA安檢人員,宣布退出NPT停戰協定和朝鮮半島非核化宣言。

為了打破僵局,美國以多邊架構與東北亞各國會談北韓核武問題,避免美國單邊主義的印象。於是,美、中、俄、日、南北韓六方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從2003年8月第一回合、2004年2月第二回合、2004年6月第三回合,會談北韓的有關核武問題。其實北韓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國家安全」問題,其次才是「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等問題。美國以武力威脅北韓的一貫政策,不能解決北韓的核武問題,現在北韓拖延問題解決,看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後是否民主黨當選,改變對北韓較尊重的政策。

另一方面,韓國各政黨正興起民族主義 (Nationalism)。1980年代韓國的反政府運動是以民主主義為主軸。2000年以後,美國式的民主主義漸漸沒落,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取而代之,逐漸興起。

執政黨是新成立的政黨,稱為「開放的我們黨」,是反美而親北韓的。所謂「開放」的我們黨也是意味對北韓「開放」。認為南北韓不是異民族的對立,原本是同一民族,今後應往統合的方向而努力。

南韓對北韓採開放政策,是盧泰愚政權(1988-93年執政)開始,其後的金泳三政權(1993-98年)、金大中政權(1998-2003年),以至盧武鉉政權(2003年起執政),都延續對北韓採開放政策。因為冷戰結束之後,媒體開放報導北韓,比較有機會親近目睹北韓,而認為過去的政治教育是錯誤的,描寫北韓是恐怖的、可怕的魔鬼。因此認為冷戰已經結束了,1950年以來南北韓分裂的「代理戰爭」也應該結束。

 2000年,南韓總統金大中赴北韓,與金正日首次舉行南北首腦會議,這是南北韓統一的契機,但是美國打壓,南北韓維持分裂狀態。現在「開放的我們黨」主張對北韓人民開放,認為「國家應對北韓人民開放」。韓國民主和平統一諮詢會的調查顯示,南韓的近五成大學生認為,美國在妨礙朝鮮半島的統一,中國是最友好的國家。

在2003年 世界各國對北韓援助1億6013萬美元,韓國對北韓經濟援助也達1億5762萬美元,北韓外來的一半援助來自南韓。「開放的我們黨」正在推進南北國會會談,修改以北韓為敵的國家保安法。2004年6月4日, 南北韓將官級軍事會議,同意緩和軍事緊張,防止在黃海發生偶發性的衝突。南北韓當局主辦的南北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決定從2004年8月開放海上航線,此將大幅擴大南北韓的海上交易以及物流。

另一方面,中韓的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中國成為韓國的最大出口國,當下韓國正在興起一股中國熱。韓國的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大韓商會、韓國貿易協會等五大經濟團體決定,採用新員工的就業考試需考中國語文,甚至韓國產業資源部也招聘專業的中文翻譯人員,促使韓國公務員掀起學中文風潮,因為有很多韓商趕往大陸投資設廠或經商,中韓雙邊貿易持續擴大。目前韓國約有40000名留學生在大陸學習,其實全世界都興起中文熱,學員人數達2500萬之多。

五、中國在世界恢復自信

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經過無數次的內外戰爭,無數次的改革失敗發展無望。直到1979年與美國建交,才開始對內「改革開放」,對外「和平發展」,以經濟建設為重心。中國經過一個半世紀的長時間不斷的失敗,到了今天才和平崛起略有成果。相對的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對內改革每每順利,對外戰爭節節勝利,就是1945年的日本戰敗,經由美國援助之下的改革,反而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1990年冷戰終了之後,日本經濟趨冷,至今恢復緩慢,恐怕盛年不再來了。

中國的改革典範,在1970年代、1980年代是以日本的經濟發展為榜樣。但是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停滯,改以美國模型為主進行改革。中國於1979年與美國建交。1982年公布新憲法,引進市場經濟,打破公有制。其後經過三次修憲,採用多種所有制發展。2003年中國共產黨推行「三個代表」思想:一、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二、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於是資本家、民營企業家都可加入共產黨。中國的政經改革,只經過20多年而已,就恢復自信,誇稱和平崛起。

東亞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是由日本主導,日本經濟活動擴大到亞太。但是 2000年代以後,東亞的情勢改觀,變成由中國主導,因為中國市場吸引了全世界的外資與外商,而日本幾乎失去了魅力與主導力。21世紀的現在,東亞經濟可以說由「日本領導」轉為由「中國領導」,中國當然表現得越有自信。

中國的人民幣安定了美金為主軸外匯市場,相對的日本的長期不景氣,不能對亞太區域的經濟迅速恢復後有所貢獻。中國將更遂行經濟發展,日本的經濟力將更行減退。中國已從「世界工廠」再發展為「世界市場」。現在,中國經濟成長,帶動著亞洲經濟的發展。

中國的外交策略也從二國外交轉換為多國外交,「敦鄰」、「富鄰」的政策。現在東亞的安全體系,中國舉足輕重,日本的作為漸趨淡化。

東南亞安全體系:1993年「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1993年7月東協外相會議,決定成立東亞區域的安全協議機關,1996年中國、俄國、印度加入。在東協10國之外,美、日、加、韓、澳、紐、巴布新幾內亞、中、俄、印、歐盟、北韓(2000年正式加入)共22個單位,「東協區域論壇」成為亞太區域內定期交換有關安全資訊與意見的機構,日本在此眾多國家之內影子越來越淡薄。

2002年11月在柬甫寨金邊召開中國東協首腦會議(China-ASEAN Summit Meeting),簽訂「南海行動宣言」,對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南海所有權之爭,放棄行使武力,維持現狀的紳士協定,對該區域的安全保障是一大進步,另外有關FTA協定,則到2010年完成安全、經濟二方面的協議。

2003東協外相會議時,由新加坡提議深化FTA,決定在2020年實現「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構想。同時,由印尼提議通過「東協安全共同體」(ASEAN Security Community)構想,成為解決區域紛爭,加強反恐對策的對話機構。至於如何推進政治合作而進行經濟統合的具體化協議則是今後的課題。

西北亞安全體系:有「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1996年在上海開會,俄國、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參加。2001年.6月烏茲別克正式加入,名稱改為上海合作組織。2003年.5月的莫斯科首腦會議,共同宣言以聯合國中心來處理伊拉克問題合作。此上海合作組織,日本被排除在外。

東北亞安全體系:有「六方會議」(Six-Nation Meeting),2003年8月在北京第一回合,2004年2月第二回合,2004年6月第三回合會議。除了美國之外,中國因為是北韓唯一的軍事盟友和主要的經濟資助者,對北韓有強大的影響力,其他的俄國、日本、南韓可以說是會議的附屬物。04年4月北韓的金正日總書記訪問北京時,胡錦濤主席要北韓放棄核武,金總書記以各國的能源支援為條件答應放棄核武。現在六方會議針對北韓的核武問題開會,將來東北亞的安全問題,也可能以此模式會商。

南亞的安全體系:2003年6月中印兩國簽訂「中印關係原則全面合作宣言」,中印兩國的人口約23億人,佔世界的3分之1以上。除了加強兩國的經濟關係之外,現在中印兩國也進行共同軍事訓練。

2003年6月,胡錦濤代表中國參加八國高峰會。歐盟不顧美國反對,決定近期內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這些將促使美國對中國政策的重新評估調整。

2004年5月28日美國國防部發表「中國軍事力年次報告書」,對中國軍事力的評估說明如次:中國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經濟,因此對亞太區域全盤的安定、和平有助益,但不安定因素仍增加。

中國以軍人規模來說,維持世界最大的軍事力,人民解放軍為防備周邊區域的短期集中性紛爭,投資於長期的軍備現代化。中國在2004年的公開軍事預算是250億美元多,實際應在500-700億美元,繼美國、俄國為世界第三位。

中國如支配台灣,中國海軍可以更擴大海上的防衛範圍,擴大區域內的海上輸送路線。台灣如果恆久的脫離大陸,中國的戰力展開將受到抑制,美國可以在中國大陸沿海地方的經濟據點附近,得到戰略上的落腳處。

中國當局認為,美國是給中國真正軍事威脅的唯一國家,也是給中國有效經濟制裁的唯一國家,因此要如何制壓台灣的防衛能力,對抗美國的軍事介入,為其中短期戰力現代化的重點。中國大陸向台灣的短距離彈導飛彈已配備500基以上,每年增加75基。為提高戰略飛彈攻擊能力,以衛星誘導系統,增加短距離彈導飛彈(SRBM)的正確性。中國的C4ISR(指揮、統制、通信、情報、監視、監聽)網路的開發,將與列強比肩。中國也正在開發新遠隔探察衛星二基,能收集數位畫像轉用軍事,將東亞大部分地區的畫像,幾乎同時在中國東部和中部的地上設施下載。還有偵察地球資源的系統、電子情報收集(ELINT)、信號情報收集(SIGINT)等偵察衛星,以及海洋照相調查衛星,電子光學雷達衛星,寄生微衛星的建造,最後可能開發成功衛星破壞武器。

六、美國對東亞的介入將趨緩

美國是否為伊拉克等西亞問題所困而將儘量避免介入東亞紛爭?美國在東亞曾介入韓戰和越戰都是焦頭爛額,因而美國在東亞的圍堵戰略和關與政策是否逐漸減緩?美中關係因經濟關係的加深,今後是否更行強化合作?美國的東亞政策是否轉變而偏向中國大陸?

美國的外交政策,在冷戰的40年間展開「圍堵」戰略;另外在歐洲、亞洲、開發中國家進行「關與」政策,所謂關與就是參與經濟統合、政治民主化的制度建構。但是現在美國面臨,如何維持亞太區域的兵力與安全的問題。今後駐日美軍的責任如何分攤?駐琉球美軍如何整頓?朝鮮半島統一時在韓美軍怎麼辦?自從伊拉克戰爭後,美國社會又興起一股新孤立主義的風潮。

中國開始有自己的全球化戰略,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再發展為「世界市場」,美國過去的「圍堵」戰略恐怕已經不管用了。2000年之後,中國市場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外資與外商,形成投資過熱而有宏觀調控來「降溫」的措施。2002年中國的GDP突破10兆人民幣大關,03年超過11兆人民幣,03年中國的國民所得個人平均超過1000美元,貿易額躍居世界第三位。

2003年歐盟執委會有八個部會首長訪問中國。對中國來說,歐盟已經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對歐盟來說,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已達1350億歐元。歐盟各國並不感到中國的崛起有什麼威脅。現在中國的經濟成長,帶動著東亞的經濟發展,東亞各國跟著美國宣嚷的「中國威脅論」,也逐漸退色而轉變為「中國機會論」。

世界的觀察家預料,中國將更遂行經濟發展,而日本的經濟力只有減退一途。現在日本的景氣恢復,例如鋼鐵業、建築業、機械業、家電業、還有海運業的恢復景氣,完全是托中國大陸市場需要之福。

以安全體系來說,中國在東亞已經成為多國間安全體系的重要主角。因此美國遭受911恐怖攻擊之後,布希總統趕到上海參加APEC會議,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2002年1月起給予中國永久性最惠國待遇。

雖然日本一直在討好美國,2001年10月通過「反恐對策特別措置法」,對美軍的反恐掃蕩作戰給予後方支援,2003年5月通過「有事關連3法」,說是為防事態發生,加強日本政府的權限,讓自衛隊的出動更容易。但依美日防衛協力指針,如果美國不採軍事行動,日本則沒什麼角色可演,只有美國展開軍事行動時,日本才能扮演對美軍的後方支援角色。日本只是美國的配角,美國需要在東亞有一個多國間安全體系的主角來維持秩序。

美國今後的課題,就是因應世局的變化改變戰略:如何將中國編入亞太地區安全體系之內,又不損害現行美日同盟的日本效忠美國的二國關係。美國正在考慮,如何超越二國間的美日同盟關係,將中國列入多國間的區域安全體系。

美國如何對付中國其實尚未定案,所以稱為模糊戰略。中國會變成美國安全上的威脅嗎?美國是否保持與中國的勢力均衡,同時又圍堵中國呢?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的中國,與世界上擁有最強大勢力的美國之間,有必要在戰略上對立嗎?

對美國而言,中國既是競爭對手,也是戰略伙伴。目前美國要對中國採取極端的策略,亦即戰略上撤退或勢力均衡的圍堵,都是兩難的事。

當然中國方面能忍則忍,也不會馬上與美國敵對或締結同盟關係,只要在亞洲維持多國間的安全體系。但中國和美國的國防當局,為核武不擴散體制或區域安全論壇的參與合作得蠻好,雙方都想構築比同盟關係緩和些的制度上的關係,雖然目前對台灣海峽的爭議還有些歧見。

美國從來的戰略,是以美日同盟的日本為軸心,日本支援美國處理北韓、台灣海峽的區域紛爭火種。但從美國長期的戰略來看,此日本的軸心顯然不管用了,因為日本對北韓、對台灣海峽的紛爭使不上力。如果美國要對東亞的介入趨緩時,只好選擇中國來擔當亞太地區的另一個軸心,維持亞洲的秩序與和平。中國在經濟、軍事、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展現實力,讓美國不得不改變東亞戰略,如此則日本在東亞發展的角色越來越輕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