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不戰爭的國家」轉變為「能戰爭的國家」 

許介鱗

2007/3/1

安倍首相『往美麗的國家』葫蘆裡是什麼?

安倍晉三在他的著作『往美麗的國家』裡說:自己的生命的確是重要的,但是有時也存在著可以拋棄生命去維護的價值。安倍是國家主義者,他的意思是個人可以「為國家」而拋棄生命。戰前的軍國主義時代,日本國民的確「為國家」而拋棄生命進行對鄰國的侵略戰爭,但最後日本落得慘敗,為了反省這一段歷史,戰後日本憲法才豎立起一個典範,日本人不再「為國家而死」,日本人不會變成戰爭的受害者或加害者,日本是一個「不戰爭的國家」。這部「和平憲法」的理念,正是日本向亞洲以及全世界宣稱「不再戰爭」的公約。

因此,戰後日本政府對憲法第9條「放棄戰爭」的規定,向來解釋為對本國的攻擊可以行使個別的自衛權,但不可以行使集團(體)的自衛權。然而現在,安倍首相揚言要在5年內修改憲法,甚至在他上任首相之前就說,日本即使沒有修改憲法,在現行憲法之下亦可重新解釋:日本可以行使集團的自衛權。安倍強調,日美同盟的目的主要在於提高日美的雙務性,強化日美同盟是為世界和亞洲的和平,日美雙方變成「共同流汗」的體制。安倍的這些發言,表示日本的「不再戰爭」體制正在轉變。

要改變日本國憲法第9條,其實是要讓日本跟美國一樣,可以在海外從事戰爭。所謂集團的自衛權,說穿了,就是那些軍事大國對自己不喜歡的國家可以集團用武力攻擊的一種權謀。所以說,日本要進行修改憲法,目的是在加強日美安保條約,承認日本可以行使集團自衛權,讓日本能夠參與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戰爭。再說,安倍對戰爭的想法,是繼承日本右翼的觀點,他不加隱瞞而正經地說,中日戰爭到底是不是侵略戰爭,要看侵略怎麼定義;日本的甲級戰犯在日本的國內法並不算犯罪者,這是由日本國民的一般意志所決定的。

強化駐日美軍基地也是強化愛國心教育

重編駐日美軍基地時,日美間的同盟關係已達成共識:美軍第一軍團司令部將駐紮在神奈川縣座間的兵營,日本的橫須賀港將變成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鑑的駐港,這些都是很明顯地在強化日本為美軍的基地。而強化駐日美軍基地之餘,另外又提升日本的防衛廳為防衛省,並加強日本國民的「愛國心」教育,就是施予「為國家而死」的國民教育。

駐日美軍基地的強化,與愛國心教育的強化,兩者其實是並駕齊驅的;一方面日本變成「能戰爭的國家」,另一方面讓國民甘願接受「為國家而死」的教育。2006年5月,外相麻生太郎在國會背誦戰前的「教育敕語」;6月長崎縣佐世保市最先制定愛國心條例;8月自民黨國防部會檢討防衛政策,小組的委員長前防衛廳長官石破茂發表「自衛隊派遣?久法」大綱,表明日本以國際貢獻為前提,即使沒有聯合國的決議,沒有國際機構的邀請,日本也可以參加多國籍部隊,意思很明顯,只要美國邀請就可以派兵了,說這跟聯合國的維持和平活動協力法沒什麼兩樣。這樣,日本的自衛隊就可以直接派遣到世界任何地方的戰場。2007年1月9日,安倍首相出席日本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的儀式。防衛廳升格為省是配合安倍政權積極擴軍的路線。右翼分子還舉著橫幅布條,高喊要求安倍首相罷免有「鴿派」色彩的首任防衛大臣久間章生,並抨擊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防衛大學。總之,防衛省大臣從此成為日本國家緊急事態應變小組的成員。

而修改教育基本法,是讓日本變成「在海外從事戰爭」的國家,日本成為「弱肉強食的社會」。以這兩個目標為國策,加強國民的愛國心,換言之,即以教育加強國家主義的統制。

國家與個人的關係逆轉

二次大戰以前,日本是「國家至上」、國民「滅私奉公」;日本戰敗以後才改為「國民主權」、尊重「基本人權」。現在安倍上台,又將國家與個人的關係逆轉,強化愛國心、限制基本人權。

對於日本的「和平憲法」,無論是以釋憲方式或明文修改,把法律改惡或制定新法,都是要將日本從「不戰爭的國家」轉變為「能戰爭的國家」的一個準備作業。這不但改變了日本的政治系統,讓國家權威侵入個人的內心世界,以教育控制國民的深層心理,也表示日本國家主義抬頭,限制了個人的基本人權。日本如果變成「能戰爭的國家」,必定破壞日本戰後難得建立起來的民主主義與和平主義。

日本教育當今最大的問題,在於國民經濟生活的差距造成教育程度的差距。雖然讓孩子自由選擇多樣性的升學途徑是必要的,但是日本的小學、中學,班上半數以上的人都到補習班接受補習教育,這種教育體制明顯是扭曲而不正常的。國家的教育本來是不應該讓國民花錢,才能造就公平的社會,日本政府怠忽了這種政治責任。

日本社會正在擴大貧富差距,日本政府捨棄福利國家的理想,讓一般國民日益感到不安和不滿。對這種不安和不滿,日本當局就以回歸傳統的家族主義或用國家主義敷衍。日本從「不戰爭的國家」轉變為「能戰爭的國家」,一再重複「為國家而死」的教育,然而,受傷而欲哭無淚的,卻是日本的一般平民。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