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琪貽(藤井志津枝) 教授 Dr. Fujii Shizue

傅琪貽教授專欄連結

1948年11月生于日本石川縣,曾入大東文化大學,主修日本文學、副修書法。後留學臺灣,1984年畢業于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歷任臺灣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兼外語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爲近代中日關係史、比較文化、日本統治臺灣史、日本統治臺灣原住民史。是一位充滿人文精神的歷史學者,一直關心臺灣土地上的人民與臺灣的未來。

 

一、嚮往到中國留學

傅琪貽的童年生活是在日本石川縣度過,孩童時代,對大海那邊的中國,充滿著遐想。因爲自幼喜歡書法、文學,乃選擇這方面出色的大東文化大學,主修日本文學、副修書法。而小時候熟讀的漢詩漢文,深深爲長江、黃河的磅礴氣勢所震懾,爲唐詩宋詞的優美意境所傾倒,讓她萌生了到中國留學的意願。只是當時中國大陸尚未開放接受外國留學生,因此不得已選擇了中國臺灣。當時很多親朋好友都反對她去臺灣,因爲在一般日本人眼裏,臺灣是獨裁、落後、危險的地方。而且那裏被認爲是「(日本)男人旅游的地方」,一個女孩子是不應去的。不過,年輕的傅教授卻認為:「有人去大森林去跟猴子學習,那我去臺灣是跟人學習,有什麼不好?」

當初去臺灣留學,最先的想法是研究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這樣也可以把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一腔熱愛揉于其中。然而當時臺灣的政治氛圍特殊,不但是郁達夫研究計畫受阻,就是轉向研究日本時期的臺灣文學也不行,而研究白先勇戰後文學也不通。總之,研究清末以後的文學基本都不行。因此,傅教授接受了學界友人的建議,轉向研究風氣比較開明的台大歷史所。就在研讀了臺灣始末、地方事務日誌、臺灣征蕃日誌、處蕃趣旨書等日本統治臺灣前後的史料後,傅教授決定深入研究日本第一次出兵臺灣的始末。當她決定了這個方向之後,實在是雀躍不已,心中也認定了日後成為學者的道路。

1990年代初期,她在撰寫學術著作《誘和》時,因涉及對汪精衛等人的歷史評價問題,開始與中國大陸的學者接觸。最早聯繫的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蔡德金先生。那時兩岸交流剛剛起步,同行的一些看法,使她眼界感覺開闊,開始對中國歷史研究有了新的構想,幷由此開始邁出到大陸訪問的步伐,也一步一步了却心頭深埋已久的中國文化情結。大陸有衆多少數民族,這一塊也是她關注的重點,除赴大陸參加少數民族的研討會外,也邀請大陸的少數民族研究學者來台訪問研討。

 

二、「關懷弱勢群」的學術之路

有學者這樣比較傅琪貽教授與許介鱗教授兩人的研究:傅琪貽研究背面的主軸是「關懷弱勢群」,許介鱗研究背面的主軸是「權力」,兩人的研究可謂各有千秋。縱觀傅琪貽的治學道路,可以看到她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一種大愛的憐憫心。

傅琪貽所撰碩士論文《一八七一 -- 一八七四年台灣事件之硏究》,是一部奠定其後走學術路綫、做學者的重要著作。那時,是所謂威權主義當道的時代,學術言論相當受限,研究臺灣史幷不多見。她從中日關係史的角度切入臺灣史研究,跳出了臺灣鄉土史研究格局,以較恢宏廣大的視野,奠下她臺灣史研究風格。研究所獲心得,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原型,又是中日關係史源起,而不願意冠上「牡丹社事件」,因為我們不是排灣族牡丹社的人。過去臺灣研究日據史,都是從甲午戰爭開始。這部著作面世後,才向前提早了20餘年,即從1871年至1874年日本向臺灣出兵講起台日關係。

碩士之後,傅琪貽本來想順著碩士論文,接下去研究甲午戰爭,又遇上某些因素而被擱置,適逢那時臺灣史研究轉趨熱門,她遂開一新領域,研究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1895-1915),幷撰寫成博士論文。她大量運用日本官方檔案、文件,從「野蠻」、「未開」、「兇蕃」之類的負面表述中,反過來努力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歷史。她勤跑圖書館找資料,在全臺灣做田野調查,得到大量第一手資料。對于沒有文字的原住民族,外界真的很難理解他們的世界,她却信心滿滿,認爲自己可以流暢駕馭有文字民族的歷史,也可以駕馭沒有文字的民族的歷史。果然,她的博士論文《理蕃》在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發表後,引起了巨大迴響。

繼《理蕃》後,她又寫了《誘和》、《七三一部隊》,仿佛又回到中日關係史研究領域。《誘和》《七三一部隊》《理蕃》三部系列作品,其中《誘和》分析「盧溝橋事變」之後的諜報工作,證明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已顯示日本敗象。《理蕃》在她研究生涯中,最終找到了關懷弱勢少數民族的課題。《七三一部隊》揭露日本在二次大戰所犯的罪愆:秘密地在滿洲爲研究毒氣及細菌武器,竟然喪盡天良,以活人進行慘絕人寰的試驗。作爲有著日本血統的學者,這樣一些學術觀點,完全是站在對歷史負責的立場,確實難能可貴。

本想續寫抗日戰爭時日本對華工作,但被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現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邀約,從事臺灣原住民研究叢書的撰寫工作。當時正是出現「原住民」這個名詞的歷史性時刻,因此傅教授放下手邊的研究,願意撰寫有關的日據時期到戰後的原住民政策的著作。原本只是純粹幫忙的心態,但是因為受到「非介入不可」的使命感使然,決心全力且積極投入,直至現在。

 

部分內容取自黃埔軍校同學會網頁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教授

部分著作目錄

l   學位論文

 

藤井志津枝(1982)。 一八七一- 一八七四年台灣事件之硏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臺北。

藤井志津枝(1987)。日據前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臺北。

 

 

l   專書

 

藤井志津枝(1983)。日本軍國主義的原型 : 剖析一八七一-七四年台灣事件。臺北:自刊本。

藤井志津枝(1989)。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第21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藤井志津枝(1992)。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1871-74年臺灣事件。臺北:金禾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1997)。七三一部隊 : 日本魔鬼生化戰的恐怖。臺北市:文英堂。

藤井志津枝(1997)。誘和 : 日本對華諜報工作。臺北市:文英堂。

傅琪貽(藤井志津校)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藤井志津枝.2001)。理蕃 : 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臺北市:文英堂。

藤井志津枝、鄭婷婷、宿谷睦夫(2003)。中級日語(鄭婷婷譯)。臺北:三民書局。

藤井志津枝、鄭婷婷、宿谷睦夫(2003)。中級日語II(鄭婷婷譯)。臺北:三民書局。

傅琪貽(2003)。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 : 大嵙崁事件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傅琪貽、戴肇洋、余明德(2005)。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 : 大分事件 ; 期末報告。臺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傅琪貽、戴肇洋(2005)。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 : 大分崁事件(1915-1921)。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傅琪貽、戴肇洋(2005)。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 : 大嵙崁事件(1885-1910)。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傅琪貽(2006)。日治末期台灣原住民皇民化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藤井志津枝、鄭婷婷、宿谷睦夫(2006)。初級日語(鄭婷婷譯)。臺北:三民書局。

傅琪貽、李中邦(2007)。日治末期台灣原住民族皇民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傅琪貽 譯註、解說(2013)。史明«台灣獨立的展望» 。政治大學圖書館。

計畫主持人 許介鱗/ 協同主持人 傅琪貽(2014)。釣魚台研究。陸委會委託研究。

傅琪貽(2014)。增修 桃園復興鄉志。:桃園復興鄉。

傅琪貽(2015)。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原住民抗日史研究--以北台灣泰雅族抗日運動。北京:團結出版社。

傅琪貽 譯註、解說(2017)。伊能嘉矩 粟野傳之丞 «台灣蕃人事情»。原族民族委員會。

傅琪貽(2019)。1914-1933 布農族大分事件。原族民族委員會。

傅琪貽(2019)。1900-1910 泰雅族大嵙崁事件。原族民族委員會。

傅琪貽(2019)。1900-1907 泰雅族大豹社事件。原族民族委員會。

傅琪貽(2021)。原住民族大豹社土地正義政策評估研究。原族民族委員會。

傅琪貽(2021)。大豹風華—大豹群對日抗戰120年紀念特輯。桃園市泰雅族大報族群後裔協會。

傅琪貽 主編(2021)。政治大學«民族學界» 48期 沖繩專刊。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傅琪貽 主編(2024)。政治大學«民族學界» 54期 原住民的白色恐怖專刊。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l 專書篇章

 

傅琪貽(1994)。 台灣原住民史。載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室(主編), 台灣原住民史。 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

藤井志津枝(1995)。 日據時期「理蕃」政策。載於 台灣近代史政治編。(頁 291-340)。

傅琪貽(2001)。 從共生史觀看亞洲文化。載於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主編), 邀變世紀中的東亞。(頁 277-284)。 臺北: 文英堂。

傅琪貽(2006)。 台灣原住民族的殖民地化與脫殖民地化。載於岩波書店(主編), 岩波講座-亞洲太平洋戰爭第四帝國的戰爭經驗。 東京: 岩波書店。

傅琪貽(2008)。 台灣高砂義勇隊是「志願」還是「強擄」?。載於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主編), 亞洲人民會審日本殖民主義。 臺北: 文英堂出版社。

傅琪貽(2008)。 台灣總督府文官體制下的「理蕃」政策--以大正時期泰雅族Losin Watan Hayung Usung為例。載於海峽學術出版社(主編), 日據時期台灣文化與社會運動。 臺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傅琪貽(2008)。 論近代日本的「國家認同」:以台灣「高砂族」的認同為例。載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主編), 東亞世界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 臺北: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

傅琪貽(2009)。 民家〈minka〉與街道--日本生活文化中的智慧。載於日本文教基金會(主編), 全球化下的地方文化發展與挑戰。 臺北: 日本文教基金會。

傅琪貽(2009)。 神戶《魅力城市》的條件。載於日本文教基金會(主編), 全球化下的地方文化發展與挑戰。 臺北: 日本文教基金會。

傅琪貽(2010)。 第一回高砂義勇隊出發前夕的台灣--1940年日本南進的系譜。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編), 日據時期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52-263)。 北京: 九州出版社。

傅琪貽(2015)。 泰雅族「日野三郎」一族。載於殖民地文化學會(主編), 《殖民地文化研究》14號特集:內在的殖民地。(頁 191-240)。 東京: 殖民地文化學會。

傅琪貽(2015)。 對日關係。載於國史館(主編),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第五冊 對外關係。(頁 191-240)。 台北: 國史館。

傅琪貽(2016)。 泰雅人公醫樂信瓦旦的故事—1918-1924年西班牙流行性感冒時期--。載於 臺灣歷史研究。(第4冊,頁 41-60)。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l   期刊論文

 

藤井志津枝 (1983)。 日本的中國史學理論的探討。歷史學報11),頁 307-320 doi: 10.6243/BHR.1983.011.307

藤井志津枝 (1984)。 抗暴--一九三年「霧社事件」之探討。原住民族, 6,頁 1-13

藤井志津枝 (1984)。 探討台灣原住民的土地問題。原住民族, 4,頁 1-10

藤井志津枝 (1987)。 從臺灣總督府官制的變遷論抗日運動的鎮壓(一八九五-一九)臺灣文獻, 382),頁 1-40

藤井志津枝 (1988)。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撫墾署」。歷史學報16),頁 221-254 doi: 10.6243/BHR.1988.016.221

藤井志津枝 (1990)。 一九三八年張鼓峰事件.一九三九年諾門坎事件史料解說()國史館館刊8),頁 255-295

藤井志津枝 (1990)。 日本歷史教科書上的『侵略』與『進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通訊, 14),頁 172-180

藤井志津枝 (1991)。 一九二年賽夏族抗日事件。獵人文化, 11,頁 34-41

藤井志津枝 (1991)。 七七事變後日本的對華和平交涉。政大學報62),頁 45-70

藤井志津枝 (1991)。 日本式的大學入學聯合考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通訊, 15),頁 234-235

藤井志津枝 (1991)。 日據時期對台灣先住民族的教化與同化。獵人文化, 7,頁 23-24

藤井志津枝 (1991)。 第二次中日戦争期における日本对華和平工作。淡江日本論叢1),頁 132-159

藤井志津枝 (1991)。 評介日本的『中國女性史研究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2),頁 136-151

藤井志津枝 (1992)。 天皇訪中與各國謀略。香港信報187),頁 14-18

傅琪貽 (1992)。 對台灣少數民族歷史研究的自我挑戰---以日據時期理蕃政策研究為例。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5),頁 81-83

藤井志津枝 (1993)。 1940年日本對宋子良的誘和--桐工作。國史館館刊15),頁 145-164

藤井志津枝 (1993)。 日本對閻錫山的誘和活動---對伯工作。國史館館刊14),頁 251-274

藤井志津枝 (1993)。 第二次中日戦爭期における日本の对華和平工作-「对伯工作」。淡江日本論叢3),頁 31-62

藤井志津枝 (1993)。 第二次中日戦爭期における日本の对華和平工作-「对伯工作」。淡江日本論叢3),頁 31-62

藤井志津枝 (1994)。 日本對吳佩孚的和平工作--竹工作。政大學報68),頁 287-318

藤井志津枝 (1994)。 日本對華和平工作--錢永銘工作。政大學報69),頁 253-286

藤井志津枝 (1994)。 第二次中日大戰期間日本生物化學戰部隊組織之研究()近代中國, 100,頁 183-204

藤井志津枝 (1994)。 第二次中日大戰期間日本生物化學戰部隊組織之研究()近代中國, 101,頁 147-176

藤井志津枝 (1994)。 評介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中國の傳統社會と家族》。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頁 331-341

藤井志津枝 (1994)。 戰後日本生化部隊逃避東京大審。日本侵華研究季刊

藤井志津枝 (1994)。 關東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毒氣實驗。日本侵華研究季刊, 42,頁 25-30

藤井志津枝 (1995)。 第二次中日大戰期間日本發展生物化學戰重要人物之研究。政大學報, 71,頁 125-153

傅琪貽 (1999)。 Taiwan Aboriginal Land PolicyThe Right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1),頁 21-46

夏華海、王曉波、黃俊傑、陳映真、藤井志津枝、陳純真等人 (2001)。 「台灣論」或「皇民論」?-評《台灣論》漫畫的軍國主義。海峽評論123),頁 13-22

傅琪貽 (2004)。 台灣日本研究的人力資源探討。亞太研究論壇26),頁 119-128

傅琪貽 (2006)。 「芝山巖精神」可以保留嗎?。海峽評論185),頁 51-52

傅琪貽 (2006)。 為何立碑?紀念什麼?-論高砂義勇隊紀念碑。海峽評論 184),頁 54-55

傅琪貽 (2007)。 日本對華誘和— 1944年「繆斌工作」。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刊3),頁 21-33

傅琪貽 (2008)。 1904-1905年日俄戰爭與台灣。問題與研究季刊, 372),頁 107-132

傅琪貽 (2008)。 日本茶道中的飲食文化--懷石料理。政大日本研究, 5,頁 121-138

傅琪貽 (2009)。 誘導錯誤的歷史記憶--強擄的台灣高砂義勇隊。東北亞學刊(天津社會社學院東北亞研究所) 238),頁 47-53

傅琪貽 (2010)。 如何檢視「蕃人內地觀光」。殖民地文化研究9),頁 166-168

傅琪貽 (2010)。 誘導「嚮往文明」之旅:1897年台灣「蕃人內地觀光」。文化越界, 13),頁 47-74

傅琪貽 (2015)。 泰雅族「公醫」樂信.瓦旦的故事--1918-24年西班牙流行性感冒時期。台灣歷史研究, 4

傅琪貽 (2015)。 撰寫《復興鄉志》的新思維。民族學界, 38,頁 93-128

傅琪貽 (2017)。 日本盜取琉球人骨 面臨歸還要求。遠望雜誌343),頁 43-45

 

 


 

l 會議

 

 

藤井志津枝(1984)。二次戰後日本有關中國歷史博士論文之研究趨勢。「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人文社會科學博士教育之探討」發表之論文, 臺北。 

藤井志津枝(1988)。兒玉總督時期的台灣原住民政策--對日本促使台灣現代化的質疑--。「台灣史研究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臺北。 

藤井志津枝(1989)。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對台灣先住民族的『教化』與『同化』。「台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台南。 

藤井志津枝(1991)。台灣歷史學の現狀と課題。「東亞洲地區的社會與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東京。 

藤井志津枝(1993)。1940年日本對「宋子良」的誘和--桐工作。「第2屆中日關係史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北京。 

藤井志津枝(1993)。二十一世紀婦女之社會地位--從日本已婚婦女之傳統角色論起。「亞洲太平洋時代之日本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發表之論文, 臺北。 

傅琪貽(2005)。北泰雅族大豹群(ncaq)---消失的大豹群,復原的抵抗精神。「國家與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臺北。 

傅琪貽(2007)。台灣原住民族的近代日本國家認同(1935-1945)。「東亞世界中日本社會的特徵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臺北。 

傅琪貽(2009)。台灣原住民「祖靈」觀的變遷與課題。「兩岸少數民族文化與創意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台北。 

傅琪貽(2009)。「祭祖」的文化--以高砂義勇隊為例。「日本語教育與日本研究的交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台北。 

傅琪貽(2010)。泰雅少女的祈禱--女性貞操與社會地位。「回首歷史足跡--台灣女性生命史的變遷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台北。 

傅琪貽(2010)。祭祖的政治學--日本二戰紀念亡者記憶的重塑。「全球化下的地方文化再生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會義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台北。 

傅琪貽(2010)。觀光與「征服」的異想空間--1911年到1912年「蕃人內地觀光」。「跨文化:民族與文化再生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台北。 

傅琪貽(2011)。台灣泰雅族大嵙崁群後山群(MKGOGAN)抗日始末(1910年)。「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台北。 

傅琪貽(2015)。太魯閣抗日事件,如何重建?。「第八 回台日原住民族硏究論壇」發表之論文, 臺北。 

傅琪貽(2015)。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認識「聖戰」過程研究--九一八事變的理解。「邁向和平之路 : 中日戰爭的再省思第一年度會議」發表之論文, 臺北。 

傅琪貽(2015)。台灣光復初期原住民民族自救思想。「邁向和平之路 : 中日戰爭的再省思第一年度會議」發表之論文, 南投。 

傅琪貽(2015)。台灣原住民的白色恐怖--泰雅族省議員林瑞昌為例--。「中日戰爭衝擊下的亞州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臺北。 

傅琪貽(2015)。台灣原住民族的「國家」記憶與殖民統治。「《從乙未戰爭到台灣光復--族群記憶與歷史傳承》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台中。 

傅琪貽(2015)。泰雅族「公醫」Losin Watan的故事--1918-24年西班牙流行性感冒時期--。「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之論文, 廣州。 

傅琪貽(2015)。《復興鄉志》能報答了耆老的期望嗎?。「臺灣原住民族地區方志編修成果與問題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臺北。 

 

 

 

 

l 會議論文

 

傅琪貽(2010)。 野蠻與文明的對話--1910年日英博覽會中被展示得排灣族。 於「獨白與對話 」發表之論文,載於政治大學外語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編),野蠻與文明的對話--1910年日英博覽會中被展示得排灣族,頁1-6

傅琪貽(2011)。 1891年八瑤灣琉球人事件140年歷史與還原。 於「1891年八瑤灣琉球人事件140年歷史與還原國際學術研討會手冊 」發表之論文,載於台灣研究基金會/巴魯巴文化藝術協會(主編),1891年八瑤灣琉球人事件140年歷史與還原,頁103-108

傅琪貽(2011)。 「追思」戰亡者與反戰思維。 於「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事務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發表之論文,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編),「追思」戰亡者與反戰思維,頁1486-1158

傅琪貽(2012)。 台灣地方志編撰經驗分享。 於「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發表之論文,載於湖南省侗族學研究會(主編),台灣地方志編撰經驗分享,頁1-25

傅琪貽(2012)。 台灣泰雅族原住民的GAGA。 於「國際會議東亞的宗教與文化報告資料論文集 」發表之論文,載於政治大學日文系與早稻田大學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主編),台灣泰雅族原住民的GAGA,頁133-148

傅琪貽(2012)。 台灣總力戰下的國民精神總動員。 於「日語教育與日本研究之定位與展望會議論文集 」發表之論文,載於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編),台灣總力戰下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頁159-170